耒阳视界:正源学校罗胡子为什么每年都要带学生去北京?
?
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,正源学校完成了它的第11届北京励志行。
近200名师生、8天行程,从耒阳出发,经韶山后直达北京,在北京游历天坛、天安门、故宫、长城、卢沟桥、圆明园等景点,探访清华、北大等高等学府,这是正源学校每一届北京励志行的规定动作。
每一年,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都会亲自带队。而这,对正源学校、对正源学校每一届高一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,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。
这样的一次出行,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,让罗湘云每年都要带学生去北京呢?
▲9月29日,正源学校第11届北京励志行团队抵京
资料显示,一届又一届为正源学校创造高考神话的毕业生,在高一时都参加了这场有着特殊意义的旅行。
▲9月28日,正源学校第11届北京励志行团队出发
一百多年后,在距离韶山不足200公里的耒阳,在耒水河畔、青麓塔旁,自2008年开始的每个秋天,从这里开启北京励志行的高一学生,同样会大声喊出“孩儿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”的诗句。而这,或许也将是他们中很多人的人生第一个转折。
▲9月28日,韶山,毛泽东铜像前合影
在韶山,正源学子参观毛泽东故居,游览毛泽东的启蒙学校——南岸私塾,瞻仰毛泽东铜像,通过访伟人故里、追伟人足迹,获得“为什么学习”的原生动力。
从湖南农村到北京,不过三千华里,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芒,从此,他为之奋斗了终生,而正源学子则在北大未名湖畔享受了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。如同百年前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布尔什维克一样,正源学子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大学之“大”。毛泽东从北大开始,成为了一名马列主义者,正源学子则从北大开始,把自己高中阶段的目标定在了考取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。
▲10月3日,北大未名湖畔,贺怡超等北大学生分享大学生活
多年后,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,开创了一个属于人民的伟大时代。11年来,历届参加正源学校北京励志行的同学中,不少人达到了自己在未名湖畔定下的目标,开启了属于自己的“跳出农门 走向世界”的精彩人生。
?
2016年,《耒阳视界》在《探秘正源:为何能五年走出七个清华北大生》一文中曾预言正源学校:五年走出七个清华北大生,只是一个开端。
是的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正源学校用北京励志行的方式让考取清华北大的薪火届届相传。至2019年,从正源学校出发,走进清华北大的学子已累计达到10人。
“清华北大只是过程,不是最终目的”。热播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里的这句台词道出了教育家们的心声:我们的教育该去往何处?
几乎每年都能考出清华北大生的正源学校,对这个问题已思考多年。每年的北京励志行,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次“立志”行,这立志便是立“勤学报国”之志。
细观每次北京励志行的行程安排,毛泽东故居、天坛、故宫、天安门广场、圆明园遗址公园、长城、卢沟桥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占据了重要位置和大部分时间。
▲10月3日,圆明园遗址公园
▲10月1日,卢沟桥
在攀登长城时,在游览卢沟桥时,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……,正源学子或齐声朗诵毛泽东经典诗词,或大声呐喊“勿忘国耻,勤学报国,兴我正源,爱我中华!”,或合唱《松花江上》……
为国家、为民族、为人民而奋起读书,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,在这样的情境中,“勤学报国”的梦想定能生根发芽。
多年来,关心学习,更关心国家和人民,已成为正源学子的共性。在诸多场合里,他们展示出了当代优秀青年学生该有的风貌。
2019年9月30日,北京八达岭,长城脚下。与香港光头警长刘Sir的不期而遇,向世界展示中国内地学生精神风貌的同时,也验证了正源教育的成功。
网友为在关键时刻为国担当的刘Sir点赞,也为力挺刘Sir的正源学子点赞。
在正源,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它贯穿于正源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三的每一次教学实践中。2019年的国庆节,罗湘云更是提出了要让更多的正源学生走遍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想法。从一年级开始,每年走一个地方,到高三,一共十二年,便能走十二个地方。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是的,只有让学生切身感知这片土地的伟大,学生才能更加真切地热爱这片土地。
今天的中国,早已不是百年前的那个中国。无论是“东风快递,使命必达!”的自信,还是一架架从头顶轰鸣而过的战斗机所带来的磅礴气势,都让亲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每一名正源学子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。
和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,正源人已拥有了拥抱世界的自信。
正如罗湘云在2019年第11届北京励志行启程仪式上所讲的一样,从现在起,正源教育要从平民化教育上升到国际化教育。
征途漫漫,未来可期。显然,罗胡子带学生去北京,只是一个起点。
感动 | 同情 | 无聊 | 愤怒 | 搞笑 | 难过 | 高兴 | 路过 |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